高考志愿填报催生舆情热潮:三大热点搅动舆论场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自2023年6月21日至7月3日,人民众云平台显示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全网数据达14.2万余条,6月25日各省市陆续公布高考分数线,填报志愿的数据量达到最高峰值,期间出现多个舆情波峰时段。从地域分布上看,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五大教育发达省市舆情热度排名靠前,北京关注度遥遥领先。
有关高考填报志愿的舆情热度上升的同时,各种观点交锋、热点新闻话题不断涌现,你都关注到了吗?
01“网红名嘴”张雪峰频上热搜,谁的专业最“值钱”
近日,峰学蔚来创始人、知名升学规划博主张雪峰有关高考志愿专业报告的“铁律”在网络上热传。“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不要报金融,尤其女生”“兰州大学不值得上,太偏僻”“英语学多了用处不大”“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天坑,即使是名校也不要选择”……
有关专业和学校选择的一番言论,在舆论场中掀起讨论热潮。
厦大新闻学教授、重庆大学新闻学教授纷纷下场参与“舆论战”,有西北某学校大V要求其向兰州大学公开道歉,有关话题频上热搜。
“张雪峰老师”抖音账号的粉丝量目前已达1793.1万,成为上周涨粉量首位,微博粉丝量达691.7万,较6月上旬涨粉数十万,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头号博主。
反对观点认为,“他的一些观点真的有点狭隘,为了自己的生意”“专业理性选,肯定得结合实际,每个专业都有意义,希望以后的发展每个专业都能吃上饭”。
支持者认为,“几乎每一个回答背后,都直戳现实社会的真相”“有些接地气的观点会刺痛很多人的内心,也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现状”。
舆情点评
高考是改变人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报考大学和选择专业更被认为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在高考百万大军填报志愿的关键期,面对上百所高校和上百种专业选择,考生和家长是迷茫的。有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8.8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9.5亿元。张雪峰老师《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热门大类专业细分讲解》等视频和课程,无疑成为“指路明灯”。“接地气”的言论直戳社会痛点,获得公众广泛认同。
张雪峰爆火后,众多平台账号仿造引流,他本人经常在微博上澄清,有些言论并非出自他之口。事实上,高考志愿填报已经成为一块不小的“蛋糕”。
考生及家长在选择迷茫时,可以将“导师”的建议作为参考意见,却也需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理性判断。
一方面“导师”的建议不是金科玉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就业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变化,集中报考也会使市场饱和,曾经的就业“蓝海”很可能成为“红海”。
另一方面,学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应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对于依靠高考改变命运的人群来说,确实可以将能否端上“饭碗”作为重要抉择标准,但也应看到社会职业和岗位的丰富多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02“野鸡大学”屡禁不止,志愿填报需警惕陷阱
人民众云平台数据显示,有关“高考填报志愿”热门文章排名前五的文章中,披露“野鸡大学”的报道占位两席,《“野鸡大学”屡禁不止 志愿填报需警惕陷阱》《教育部提醒:注意警惕野鸡大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四,转载量均上千条。
中国民间高考咨询服务平台“上大学网”公布国内391所虚假大学。所谓虚假大学又称“野鸡大学”,其并不具备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它们通常采用与正规甚至知名院校易混淆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行“诈骗”之实,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冒用正规学校的历史名称。报道中公开了391所“野鸡大学”的名单。
“野鸡大学”运作是存在时间规律的。通常自7月中旬,本科录取接近尾声,专科陆续填报志愿开始,大量发送通知书“收割”低分考生。
8月中旬,各地专科录取基本结束时,通知书发放达到高峰,有些学生甚至会收到不止一个学校的通知书或电话。此时已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考生和家长思考,从而忽视相关查证。网民呼吁加大打击力度,当前网络发达,信息真假难辨,稍不留神就会被“带偏”。“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持续地、大力地整治这种骗局,不要让学生三年努力付诸流水。”
舆情点评
近年来,教育、公安、网信等部门持续加大招生诈骗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不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野鸡大学”开展的违法违规招生活动。每年高校招生录取阶段,个别不法机构和人员通过炮制并不存在的学历教育“学校”,发布虚假招生信息,发放虚假大学录取通知书,骗取考生钱财。各部门及主流媒体纷纷曝光“野鸡大学”名单,披露其运作套路,并宣传核查录取通知书的方式方法。曝光无中生有的“野鸡大学”,在最大程度上压缩其生存空间,但其升级变种仍需警惕。对“野鸡大学”屡禁不止及违法违规招生的行为,不能止于提醒,监管不容缺位。
03高考志愿填报乱象横生,高报师证书、AI填报是否靠谱
近日,媒体报道火热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下,催热了为考生“出谋划策”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以下简称“高报师”)。许多教育培训机构推出高报师的考证服务,花几千元就可以获得相应证书,报考条件甚至仅需满足“大专及以上学历”“年满18周岁”即可。
高报师证书分初、中、高三个级别,年满18周岁即可报考,“如果是研究生学历,还可以越级直接考高级证书,级别越高认可度越高”。但在发证机构官网上,却查询不到高报师相关培训信息。
查阅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发现,高报师并不在其中。这也就意味着,高报师这一职业及其认证证书,并未获得国家认可。
北京青年报报道,随着各地高考生开始填报志愿,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机构持续火爆。手机应用商店中也有数百款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App,部分App声称通过AI智能和大数据功能,结合高考成绩和院校历年录取,可智能计算出学校的录取概率。
在电商平台,提供“大数据分析智能个性化推荐学校”的“高考志愿填报卡”服务的产品种类也有很多,价位多在200元到数千元之间不等。
多数网民认为,报志愿的APP并不靠谱,并分享自己的惨痛经历。部分网民认为,大数据报告志愿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当然也有少数网民比较依赖APP报考的便捷和分析,认为其靠谱。
舆情点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概念逐步流行,渗透到各行各业,高考志愿填报也加入了这些元素。AI志愿填报服务为考生准确填报志愿提供了一定参考,但在巨大利益引诱下,众多机构一哄而入也造成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有可乘之机。
使用APP、AI等软件或程序时,需要输入省份、分数等相关信息,有些甚至要精确到姓名、学校、联系电话等,问答之间,考生个人信息和隐私有遭泄露的风险。
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精准诈骗,不得不防。首先提供服务的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严守个人信息安全关。其次,考生和家长也需提高防范意识,APP分析、AI志愿填报工具并非神器,其分析结果不能成为唯一的决策依据。再次,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监管措施。新兴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对于吹嘘“精准填报”等夸大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应及时查处。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专家、主任舆情分析师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