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热点成了新传考题17:鼠头鸭脖事件中的舆情演变
#结合鼠头鸭脖事件谈谈舆情的演变机制与应对措施。
01.思考与破题
梳理此次鼠头鸭脖事件的始末,从学生上传“异物”视频到校方回应、再到政府的介入、媒体的二次传播,这期间存在一次公共事件舆情的完整演变过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第一点:此次事件中舆情的演变的内部机理是什么?主要从舆情的主体——网民,舆情的对象——事件性质,以及舆情事件中的媒体方去思考。
第二点:面对这样一起舆情事件,应对措施也就涉事方,政府方与媒体方来分析。
结尾:在三方共同合力应对后,更应该加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风险防范意识,端正相关态度与行为,力求第一时间化解舆情于无形中。
02.参考答案
在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鼠头鸭脖事件”舆情的演变过程中,起初仅是一则偶发的校园食品安全举报,但校方、地方行政部门“指鼠为鸭”,以搪塞敷衍、含糊包庇的姿态强行介入,反而激起了网民对于真相的更多猜测与讨论,致使舆情不断发酵。以下将从此次事件中舆情的演变的内部机理、公共事件的舆情应对措施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鼠头鸭脖”事件中舆情演变的内部机理
(一)舆情培育土壤:社会转型时期的不信任感弥漫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不稳定期,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分化明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频发。在负面网络事件中,网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在短时间内聚集,焦虑感和不信任感弥漫整个网络。比如在“鼠头鸭脖”事件中,视频中异物明显是鼠头,而涉事学校和当地的市场监管局都称异味为鸭脖,导致网民的不满情绪不断放大,出现越来越多讨伐的声音,助推舆情事件不断发酵。
(二)事件性质引爆: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
网络空间的信息非常丰富,而公众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一次公共事件演变成网络舆情事件需要一定的能量,而事件本身即是网络舆情产生的现实根源,事件的刺激性越强,网络舆情也越容易高涨。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件更易引起注意,如物价、房产、教育、食品安全等,而此次“鼠头鸭脖”事件正是食品安全事件,所以在视频一曝光时,便引发了广泛关注。
(三)媒体报道助推:多元媒体合力的议程设置引导
“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某些媒介最先报道新闻后,其他媒介会跟进报道,这些媒介所报道的内容,又被其他媒介所采用,形成连锁反应。在此次“鼠头鸭脖”事件中,当地学校与政府部门回应后,网络上的一些自媒体便开始争相发表评论,随着舆情被推至峰值,传统主流媒体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发文也介入报道和发表评论,网友受到不同媒体的影响与引导,舆情开始趋向成熟发展。
二、“鼠头鸭脖”事件中舆情发酵的应对措施
(一)当事方:第一时间诚恳回应获民心
此次事件主体并不涉及政府,因而政府职能部门在一开始并未介入事件处置过程,要先由事件主体自行处理,这就要求当事方即学校,在事件曝光之初就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发声明承认错误,并且对于涉事食堂背后的企业进行一定的核查与处置,舆情在发酵阶段就会被平息,学校方也会收获在校学生乃至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形象。
(二)政府方:全程透明公开核查平民愤
面对此类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民众需要及时、透明的核查结果,在当事方的回应不足以服众时,会引发“强型”负面舆情的爆发,监管机构的介入便是平息舆情效果的有利转折点。首先需要表明公正客观的立场,接着在最终的核查声明发布时,完全透明化的公布鉴定资料,有理有据地回应公众的质疑,展现相关机构的权威性,树立好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三)媒体方:正向引导网络舆论消民怨
此次事件经过学校方与市监局的两轮回应,网友的质疑声依然高涨,由专家、自媒体大V、网民等组成的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更具权威的省级政府部门介入之后,传统主流媒体需要紧随报道,对官方的调查进程、调查结果、处置结果一一公布,追根溯源地公开事件真相,对于涉事主体进行相应的处罚,消除公众的不安与疑虑。
网络时代,任何一件社会公共事件都有演变成社会舆情事件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防控,将严重危害社会环境与政府公信力。因此,当事方与政府方都必须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在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中,要秉持诚恳直面、勇于担责的态度,做出紧急核查、快速处置的切实行动,力图在风险形成初期将其消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而媒体方也要扮演好“沟通桥梁”的角色,做好上传下达,合力平息舆论。
源:夸宝、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