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经典营销模式

作者:simplepuer

普洱茶界的三种营销模式,是否仍然有效?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一壶老茶观察到普洱茶的销售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各有优劣,但它们都证明了在市场上能够生存并取得成功。当然,这里总结出来,也是希望茶友们少走一点弯路。

普洱茶经典营销模式

       第一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割韭菜”。这种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普洱茶,其他商品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所谓”割韭菜”,就是利用消费者对行业的陌生,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通过销售低质量的产品来获取高额利润。有人将这种方式称之为”营销术”,但实质上却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此道自古有之,一壶老茶收藏普洱茶20多年,回头看看都是泪,不是可惜了钱,是追不回那一去不复返的光阴。如今此道大行其是,一壶老茶除了悲叹人心不古外,也只能独善其身,不屑与之为伍。

第二种模式被称为”育苗型”。这种类型如雨后春笋一般,从2012年开始在普洱茶界蓬勃发展,这一模式最突出的就是茶友圈子文化现象,也是目前为止普洱茶在茶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主流的文化现象,这几乎就是大茶企想一统天下的天然屏障,更是普洱茶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表现。这种模式通常是一个圈子有一位和几位对普洱茶非常熟悉的核心人物,他们拥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和品评茶叶的能力,并愿意与身边的茶友一起品茶、交流、收藏。他们往往是或在茶山集中采购,然后在圈子里分销,并从中获取一定的行业中都能接受的利润。

        这种模式虽然有带动茶文化发展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里我说的是茶商和茶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是茶商和茶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他们通常是直接从茶农手中收购现成的毛茶,而不是从茶园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初制等一系列环节的直接把控,往往会因为这些毛茶是刚刚做出来的,不是那么容易品鉴出好坏。这种专业的事情,非有丰富的经验者不可为。

       所以茶友圈子文化就如同带队伍,很容易因为领头人的专业水准或人性贪婪而带跑偏。比如有茶友就抱怨自己当年被茶商带上茶山,守着古树做出来的茶,当年好喝,几年之后就不好喝了。

 第三种模式被称为”成长型”。在这种模式下,茶商通常非常坦诚,具有长远的眼光。他们愿意与茶友分享他们获取的有效信息,并邀请大家共同甄别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注重诚意和信任,希望能够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他们不仅仅局限于每年新茶的分享,也常常会在熟悉的藏家手中流转老茶,他们一般都是在熟悉的圈子里分销,并从中获取一定的行业中都能接受的利润。

       这种“成长型”的营销模式不像其他茶友圈子的封闭,相反是很开放的。他们喜欢用比较全面的信息和科学的知识去武装茶友的大脑,让茶友建立科学的鉴别标准,引导茶友们独立思考,去识别好茶,介绍好茶,进而收藏好茶。他们往往不害怕茶友去货比货,也不害怕茶友去盲评斗茶,更不害怕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别有用心的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香港有介绍普洱茶的职业经理人,可惜随着国营茶厂的没落,茶业领域的全面开放,香港茶人纷纷进入云南开始自己建厂制茶,这些介绍普洱茶的职业经理人慢慢被市场淘汰了。如今有少数专业制茶人试水普洱茶全产业链深耕,他们从有机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工艺,初制所建设标准,茶品精制包装,甚至于更复杂的茶品制作——几乎是小茶商的禁区——古树熟茶的离地发酵等全产业链集成发展,他们用职业的眼光,专业的水准、敬业的态度,充分发扬这种“成长型”模式的优势,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也让那些不良的后人无路可走。

      这种营销模式基本上可以杜绝“割韭菜”模式的那种茶友圈的现象,一天到晚或喝着包装纸上的“冰岛”和“老班章”,洋洋得意自诩高端;或捧着一些发霉的老茶,如同宝贝一样,天天喝就不怕肝癌找上门来。

达摩祖师曾经在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来到中土。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来中国?他回答说,我要寻找一个不受欺骗的人。他认为人一生中只做了三件事,即自欺、欺人和被人欺骗。人生中有谁不曾受欺骗呢?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130 1110 9409

邮件:info@juhxl.com

工作时间:9:00——19:00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知识星球
知识星球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